問心包引流是治療心包積液好方法嗎
病情描述:
心包引流是治療心包積液好方法嗎
答醫(yī)生回答
病情分析:
心包引流是治療心包積液的一種方式,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對于僅有少量或者是中量心包積液的人群,可以通過治療原發(fā)病及利尿的方式治療,無需行心包引流,但是對于大量心包積液出現(xiàn)心包壓塞的患者,心包引流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意見建議:
心包引流前一定要注意患者有無貧血,以及凝血功能異常,在引流時要注意仔細操作,避免造成心肌損傷,誘發(fā)不良事件。
為你推薦
-
心包積液分度心包積液需要超聲與臨床結合進行分度,一般分為微量心包積液、少量心包積液、中量心包積液和大量心包積液這4種類型。微量心包積液也見于正常人,心包積液量一般是15~30毫升,左室后壁液體厚度一般是3~5毫米,就是積液量非常少;少量心包積液就是左室后壁心包積液厚度不超過10毫米,心包積液量50~200毫升;如果心包積液量是200~500毫升,液厚度達到10~20毫米,就是中量心包積液;如果心包積液量大于500毫升,就叫大量心包積液。心包積液見于很多疾病,比如心力衰竭會造成心包積液;肺結核影響到心包也可以造成結核性心包炎,會出現(xiàn)心包積液;某些內分泌疾病,像甲狀腺功能底下,也可以出現(xiàn)心包積液;某些先天性心臟病,也可以出現(xiàn)心包積液。01:55
-
惡性心包積液的治療惡性心包積液是在臨床上比較棘手的一個問題,像心臟的轉移瘤,或者心包的原發(fā)腫瘤,可以引起心包積液,在治療上十分棘手。西醫(yī)可以采用積液引流的方法,但是引流之后很難愈合,而且積液是隨引隨長,所以西醫(yī)在這方面治療效果也不是太完美。在中醫(yī)認為積液是一種陰邪,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我們就采用艾灸。艾灸的部位就是艾灸虛里和食竇,每次需要艾灸半小時以上,堅持做可以使心包積液維持平衡不再生長,而且有利于西醫(yī)引流管的拔除。這一方面我們有很多的實例,可以驗證方法的有效性。01:54
-
心包引流是治療心包積液好方法嗎心包引流是治療心包積液造成急性心臟壓塞的好方法??梢匝杆俳档托陌粌鹊膲毫?,維持心室的充盈壓,同時要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對于下列情況不適合行心包穿刺術,如特發(fā)性心包積液、心包切開后綜合征、心肌梗死后綜合征和慢性腎衰竭所導致的心包積液,無心臟壓塞時無需行心包穿刺。這些疾病經(jīng)積極治療后,心包積液可減少或消失。而對于下列情況禁忌行心包穿刺術,如少量的心包積液、急性創(chuàng)傷性心包出血、包裹性心包積液時,則禁忌性心包穿刺引流。語音時長 01:19”
-
心包積液經(jīng)劍突下心包引流心包積液經(jīng)劍突下引流操作簡單,迅速,損傷較小,近期效果明顯,肺部并發(fā)癥較少,適宜高?;颊?,高齡患者,但術后心包積液的復發(fā)率比較高,為減低復發(fā)率可增加心包切除的范圍。經(jīng)劍突下心包引流的技術切口起自胸骨下端并向下延伸,共長6-8cm,正中切開腹白線上段顯露并切除劍突,鈍性分離胸骨后壁與心包墻壁之間的疏松組織。語音時長 1:11”
-
什么是心包積液?病情分析:心包積液是由于心包本身的疾病,或者是其他疾病累積到心包,導致的心包分泌液體過多,聚集在心包腔內,屬于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病癥。最好找到引起心包積液的原因,針對病因來進行治療。意見建議: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加強護理,要注意飲食的調理,可以吃一些有營養(yǎng)的食物,但是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患者一定要戒煙戒酒還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勞累和熬夜。
-
心包積液多久能好病情分析:心包積液多長時間能夠治療好,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在治療的過程當中還是有著一定的難度的,還是要積極的治療一些原發(fā)疾病,才能夠改善病情,防治進一步的惡化??梢圆捎盟幬镏委熁蛘呤鞘中g治療的方法。意見建議:除了積極的治療以外,還是要注意多休息,不能夠進行一些過于劇烈的運動。而且飲食方面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清淡的飲食。
-
心包積液穿刺引流原則心包積液穿刺引流原則是必須在無菌技術下進行,局部應用普魯卡因進行麻醉,穿刺部位不可過深,以免刺破心房、心室或者刺破冠狀動脈,造成心包腔大量的積血??赏ㄟ^化驗心包中的液體,了解心包積液的性質,并且根據(jù)心包積液的性質來查明心包積液的病因。心包積液穿刺是指通過穿刺針直接穿入心包腔內的一種診斷和治療措施。心
-
心包積液會引流并發(fā)嗎心包積液可能會引流并發(fā)。心包積液是由心臟器質性疾病和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引起的心包炎導致的,可能會出現(xiàn)多種嚴重并發(fā)癥,這些并發(fā)癥與許多因素有關,如原發(fā)疾病的增加、心包積液的增加和治療效果的滯后。大量心包積液的壓力可嚴重影響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誘發(fā)心力衰竭,也可并發(fā)各種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發(fā)癥。因此,